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屬靈導師

【八大不健康情緒】



情緒狀態是否會影響靈命成長?美國新生命團契教會(New Life Fellowship Church)前主任牧師,情緒健康門訓(Emotionally Healthy Discipleship)事工聯合創辦人彼得.史卡茲琴羅(Pete Scazzero)就切身經驗指出,如果渴望靈命成長,就不能無視情緒狀態!史卡茲琴羅提到自己根深柢固的不健康思想模式和行為,對個人的生命和所帶領的教會都造成了負面影響。現實情況是,以往他接受的門訓和屬靈操練並沒有完全解決他內心深處的創傷和罪的模式。他被困在不成熟的屬靈和情緒發展上,而他當時的基督徒生活方式還沒有為他生命中最根本的層面帶來改變。


以下,他列出自己作為基督徒,卻還存在的八大情緒不健康的現象,提醒大家要警醒:


1.利用神來逃離神



製造大量的「屬靈活動」(God-activity),只為了逃避生命中神希望你改變的難題。有下面的情況,你的麻煩就大了,當你……

  • 禱告要求神照著你的意志,而不是你降服於祂的旨意。

  • 表現出「基督徒行為」讓人對我有好印象。

  • 利用聖經真理去論斷、貶低他人。

  • 宣稱「主告訴我應該這麼做」,但事實上是「我認為主告訴我這麼做」。

  • 利用經文為自己罪的模式辯護,而不是在神的主權下審視自己。


2.忽視憤怒、悲傷和恐懼



多數基督徒被教導幾乎所有感覺,都是不可靠的,而且不值得信賴。的確有些基督徒用不健康、不屬神的方式跟著感覺走。然而更常見到的基督徒是,不相信他們可以承認感受,或公開表達。特別是「難以對付的」情感,例如恐懼、悲傷、羞愧、憤怒、受傷和痛苦


可是我們怎麼才能聽到神在說什麼?

如果我們切斷了所有的情緒,又能如何評估我們內心的光景呢?


3.否認過往對現在的影響



以為接受耶穌以後,舊生命就不在我們裡面了。有的人因為認識基督以前的過往,太痛苦了,想忘卻,不想再走回頭路。如今有耶穌與我們同在的人生美好太多了,以為自己的老我已經完全除去了。


史卡茲琴羅牧師提到,當他第一次畫家族樹,就是描繪家族某些模式的圖表時,顯示出他的婚姻與他父母的婚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即使他已經成為基督徒將近二十年,他卻更多反映出的是原生家庭,而不是神賜給我們在基督裡的新家庭。


他表示,在基督裡長大成熟的功課,其實需要我們 回顧過去,好讓我們可以掙脫不健康且消極的模式,使我們可以按照神所創造的樣式,去愛自己和他人。


4.一味的服事神,卻不與神同行



只顧服事神,卻不與神建立親密關係的人生,最終會被其他事物給毒害,例如自尊、權力、他人的肯定、不對的成功觀念,及絕不會失敗的錯誤信念。如此我們就成了做事的機器,而不是好好當個人。我們經驗上的價值感與認可感,逐漸從神在基督裡對我們無條件的愛,轉移到我們的工作和表現上。


唯有先活出與神同行的生命,我們才能用正確的心態服事神。


5.淡化衝突



也許現今在基督徒群體中最具毀滅性的迷思,就是 相信消除分歧或掩蓋衝突,是跟隨耶穌所意味的事。


耶穌向我們展現健康的基督徒,是不會逃避衝突的;因為祂的人生可是充滿了衝突。祂時常與宗教領袖、群眾、門徒,甚至是自己的家人意見不合,耶穌渴望帶來的是真正的平安,並且摧毀周遭所有虛假的平安,祂拒絕倡導逃避衝突的心態。


6.遮掩破碎、軟弱和失敗



我們多數人備受一種壓力的困擾,就是要 表現出堅強且在靈裡合一的形象,會因為沒有符合標準或達到成績而有罪疚感,忘記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


聖經並沒有定罪偉人的缺點和軟弱,摩西是謀殺犯、何西阿的妻子是妓女、挪亞醉酒、約拿有種族歧視、雅各是騙子…… 這些聖經偉人都在傳達:世上每個人無論恩賜才幹為何,都是軟弱需要倚靠神和他人的幫助。


7.生活沒有界線



有的基督徒被教導一個好基督徒必須不斷付出,和滿足他人的需要;有人求救時,我們不應該拒絕,因為那是自私的表現。但我們不是神,我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為什麼我們不能好好照顧自己?

為何有這麼多瘋狂、精疲力盡的基督徒呢?

卻很少基督徒願意愛自己和他人?


8.論斷他人的屬靈歷程



這是基督教最大的危險之一,我們時常將自己的不同美化成是道德高尚,不讓別人在神面前自由做自己,總是忍不住把自己的不舒服投射到對方身上,只因為他們選擇和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


如同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馬太福音七章1-5節)


文章轉載自 基督教論壇報

61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